
钟惦棐(1919.10.3-1987.3.20),重庆江津几江人,著名电影评论家。1938年,钟惦棐就读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之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钟惦棐曾相继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军区抗敌剧社美术队工作。他先后任文化部艺术局干部、中宣部干部、中国影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电影学术委员会委员。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钟惦棐发表了《电影的锣鼓》,针对当时电影工作的弊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因此被打为了右派,直至1979年才获得平反。1983年和1986年,钟惦棐分别出版电影论文集《陆沉集》和《起搏书》。在此期间,为新时期的电影美学理论呕心沥血,撰写了百多万字的理论、评论和美学论文,开创了中国影评一代新风,被誉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奠基人。1987年3月20日,钟惦棐病逝于北京,享年68岁。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钟惦棐
- 类别:文化
- 标签:电影评论家
- 时间:1919年10月3日-1987年3月20日
- 出生地:四川省江津
- 民族:汉族
- 毕业院校:抗日军政大学
- 职业:电影评论家
- 地区:中国
- 人气:66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及用户投稿,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