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祖光(1917年4月21日-2003年4月9日),又名吴召石、吴韶,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江苏常州人,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代表作有话剧《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评剧《花为媒》,京剧《三打陶三春》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程砚秋的舞台艺术》,并有《吴祖光选集》六卷本行世。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吴祖光
- 中文别名:吴召石;吴韶
- 类别:文化
- 标签:戏剧家 书法家
- 时间:1917年4月21日-2003年4月9日
- 出生地:北京东城
- 民族:汉族
- 毕业院校:北京孔德学校
- 职业:戏剧家 书法家
- 地区:中国
- 人气:106
详细介绍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一九一七年四月出生于北京。父亲吴瀛是做官的,但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在中学读书时,他不仅初试文学习作,发表过一些诗歌和散文,而且被京剧艺术的特殊魅力所吸引,跑戏园,捧“戏子”,沉醉其中,不自觉地接受了戏剧艺术的启蒙教育。这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仅一年即应戏剧家余上沅之邀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校长室秘书,后任国文及中国戏剧史等课的教师。从此与在该校任教的剧作家曹禺结识。到南京半年后,“七七”事变起,学校内迁,历驻湖南长沙、四川重庆、江安等地。就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此剧在前后方以至香港广为演出,颇受赞誊。这鼓舞作者选择了剧本写作为终身职业。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七年的十年间,吴祖光共创作了十一部话剧,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贡献取得了他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
会现实的发展和作者不断加深的生活体验,推动着他的艺术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变化。吴祖光的话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抗战初期,他激于高昂的爱国热情,写出了《凤凰城》《孩子军》和《正气歌》,这是第一个阶段。此时,他不论取材于现实,还是取村于历史,着眼点都是表现当前这场抵抗外敌、保卫祖国的民族斗争。四幕剧《凤凰城》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有些场面写得引人入胜、生动感人。但初试戏剧之笔,在剧情结构、人物描写以至语言的提炼上都还不够熟练,有些地方还生硬地套用着他从戏园里学来的旧剧手法。而此时国难当头的观众首先要求的是鲜明的抗日主题和爱国激情,因此,剧作引起了强烈反响。独幕儿童剧《孩子军》(一九三九年)继续着《凤凰城》的主题,描写的是沦陷区小学生当抗日孩子军的故事。
建国前
1934年发表的小说《宫娥怨》,是其处女作。七七事变后,随剧校到湖南、四川担任语文和中国戏剧史的教学。1936年于中法大学文科肄业。1937年,吴祖光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室秘书,同年创作抗日话剧《凤凰城》,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随后几年间,他创作了《正气歌》《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和《少年游》等剧作声震剧坛,以上作品均收入《吴祖光戏剧选》。1945年,他主编的《新民晚报》副刊率先发表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1946年,他在上海创办《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和《清明》杂志,还创作《捉鬼传》和新剧《嫦娥奔月》,声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逃亡香港。1947年,他在香港编导了《国魂》《莫负青春》《山河泪》《春风秋雨》和《风雪夜归人》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光陆续创作出反映纺纱女工的电影《红旗歌》和儿童剧《除四害》等作品。
1937年─1948年吴祖光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重庆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编导,《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清明》杂志主编,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编导,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导演。
建国后
1949年后吴祖光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牡丹江文工团编导,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创作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建国后吴祖光出版了戏剧集《风雪集》、散文集《艺术的花朵》,同时还执导了多部艺术影片,1954年后,吴祖光导演了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为梅兰芳、程砚秋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黑龙江垦区)劳动。
1960年回到北京,先后在中央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任编剧,写有《武则天》《凤求凰》和《三打陶三春》等剧目。他是第五届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他和妻子新凤霞合作改写的评剧《花为媒》的电影剧本堪称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1979年调文化部艺术局从事专业创作。粉碎四人帮以后,写了京剧《红娘子》和话剧《闯江湖》,都颇受欢迎。2003年4月9日,因冠心病发作,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及用户投稿,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