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 ~1085年4月1日 ),初名赵仲针,北宋第六位皇帝。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为宣仁圣烈高皇后。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赵顼
- 中文别名:赵仲鍼(针)
- 类别:历史
- 类型:明星
- 标签:皇帝
- 时间: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
- 出生地: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籍贯: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
- 职业:皇帝
- 地区:中国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
- 朝代:北宋
- 人气:116
详细介绍
庆历八年(1048年),赵顼生于濮王宫。嘉祐八年(1063年),被封为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即皇帝位。熙宁二年(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创置三司条例,施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熙宁三年(1070年),以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政事。熙宁四年(1071年),赵顼还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五年(1072年),设置安化县。次年,设经义局,命王安石为提举。熙宁八年(1075年),新经义书成,诏颁《诗》《书》《周礼义》于学官。元丰三年(1080年),赵顼进行官制改革。元丰四年(1081年),诏进士加试律义。后屡与西夏进行交战,在灵州、永乐城之役遭遇大败。
元丰八年(1085年),赵顼去世,年仅三十八岁,谥号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庙号神宗,安葬于永裕陵。
赵顼在位十八年,始终坚持改革朝政。支持王安石变法,又称熙丰变法。其勇于革新的进取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官制改革方面,历史上叫作“元丰改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赵顼有统一辽国和西夏的雄心,尽管对军队也做了一定的改革,终因战斗力差,军制不健全,而未能如愿以偿。赵顼还擅文史,支持司马光等人编成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及用户投稿,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