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传钧(1918.4.2-2009.3.13),别号任之,江苏苏州人,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吴传钧
- 类别:科技
- 类型:明星
- 标签: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
- 出生地:江苏苏州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籍贯:江苏苏州
- 毕业院校:英国利物浦大学
- 职业: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
- 地区:中国
- 人气:101
详细介绍
1918年4月2日,吴传钧出身于书香门弟。父亲是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当过法官和律师,还是著名书法家。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妇女。
1936年,高中毕业后,吴传钧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
1941年7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中央大学研究生院,成为该院地理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生。
1943年7月,获得理科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当讲师。
1945年,考取全国地理专业公费出国名额。经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P.M.Roxby)介绍,吴传钧进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
1946年,代表留英的中国留学生出席夏在布拉格举行的首届世界青年联欢会。
1948年,吴传钧撰写的“RiceEconomyofChina”以优秀成绩通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归国。
1949年,后地理工作者虽然为国家经济建设开展了资源考察、区域开发、制定规划等工作,但未能把理论研究放在应有的位置,以致地理学本身的理论建设尚很薄弱,吴传钧倡导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建设中起了重大作用。
1950年,联合施雅风等科学家在南京创办《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前身《地理知识》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综合经济地理(包括国土开发整治)和农业地理(包括土地利用)研究。
1960年,吴传钧在《科学通报》发表的“经济地理学-生产布局的科学”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地理是与自然科学、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关系非常密切,具有自然-经济-技术综合特点的“边缘科学”的新见解。
1981年,吴传钧倡导地理学要为国土整治服务,并动员地理学界去完成任务。吴传钧自己不顾年老体弱,亲临青海和贵州进行国土整治的考察,主编《经济大辞典-国土经济·经济地理卷》,担任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和《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学术刊物的顾问,写成《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专著,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与此同时,吴传钧的倡导得到全国地理学界同行们的响应和支持,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研究国土整治问题的热潮。
1982年,吴传钧牵头联名上书国务院,呼吁加强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工作,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中南海接见了吴先生,听取国土整治与规划的建议。
1984年,吴传钧率领中国地理学代表团参加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理学大会期间,同各国代表团团长进行协商。经过吴传钧的努力,终于恢复了中国在该会的会籍,为中国地理学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开辟了道路。
1986年,吴传钧在全国地理学大会上宣读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的论文,指出“协调好人地关系是当前最迫切的全球问题。研究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立足点,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这门学科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这一见解已被全国地理学界所认同,从而使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大大加强,并促使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向纵深发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08年,举行的吴传钧先生九十华诞贺寿座谈会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研讨会上,吴传钧得到业界非常高的赞誉和评价。
2009年3月13日16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及用户投稿,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