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家铮(1927年11月12日—2012年7月13日),浙江绍兴人。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科幻小说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潘家铮
- 类别:科技
- 类型:明星
- 标签: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 科幻小说作家
- 时间:1927年11月12日-2012年7月13日
-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市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籍贯:浙江省绍兴市
-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 职业: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 科幻小说作家
- 地区:中国
- 人气:99
详细介绍
1927年11月12日,潘家铮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念至小学五年级时抗战爆发,后随家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断断续续读完小学,并在颠沛流离中以初二学历结束中学生涯。
1944年,跟随父亲至汤浦镇(现上虞县)的九莲古寺,于舜阳中学任职书记(文书),半年后流浪到汤浦镇中心小学当小学教师,此后陆续执教于漓渚、双山诸校。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后他参加“沦陷区中等学校学生甄别试验”,靠自学考得高中毕业资格。
1946年,前往杭州报考浙江大学,因自幼喜欢读书,热爱文学,填上了报考中文系,由于父亲反对,改报了航空工程系,但在次年夏天,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留英航空博士上吊自杀的新闻,感觉航空系就业前途无望,又转至土木系。
1950年7月,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迫于家庭状况以及经济压力,由钱令希教授介绍到浙江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工作(至1953年2月)。
1954年1月,进入北京水电总局工作(至1955年1月)。
1955年1月,进入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至1973年3月)。
1956年,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坝,开创了中国薄拱坝建设的先例。
1973年3月,进入水电部十二局勘测设计院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设计总工程师(至1978年1月)。
1978年1月,进入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至1979年4月)。
1979年4月,进入电力部水电总局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至1982年4月)。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4月,进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电建设总局工作,担任总工程师(至1985年10月)。
1985年10月,进入水利电力部工作,担任总工程师(至1988年6月)。
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责成水电部聘请各行各业共412名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进行重新论证,时任能源部水电总工程师的潘家铮出任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
198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6月,进入能源部工作,担任水电总工程师(至1993年6月)。
1993年6月,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工作,担任高级顾问(至2012年7月)。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隶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水利水电工程),并推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001年,负责起草了《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致全体院士的公开信》。
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2012年7月13日中午12时01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及用户投稿,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